寫事實、講真話的傳媒操守:談《白日之下》
寫事實、講真話的傳媒操守:談《白日之下》

癡男怨女,戲夢人生

在幸福的假象與真愛的虛妄之間,平凡的癡男怨女究竟會做出多少自欺欺人的事? 濱口竜介的第一部長片《暗湧情事》(2008) ,似乎給出了誠實又殘酷的答案。愛情像某種幻覺,對愛侶的信任是一場賭博,誘惑無處不在,每個人內心都埋藏著足以令人震驚的秘密,貫穿愛情故事的除了甜言蜜語和浪漫的感覺,還包括或多或少的暴力,無論在語言上還是肢體上,任性的一方壓倒虛怯的一方,直到確認對方在無趣的生活中甘心受困,或者最終試圖反抗,逃出這個洞穴,再開展下一次冒險。 電影開始於女主角生日,幾位昔日的中學同學照慣例在餐廳慶祝,看似是快樂的聚會,但因為有人談論到“結婚”,掀起在座各人藏於心底十多年的感情糾結,然後在觀眾熟悉不過的場景中,導演一次又一次製造出揭破假象的“意外”,讓大家看清楚所謂“愛情”與“友誼”其實是怎樣一回事。 很喜歡這電影在幾位男性角色身上都安排了不同程度的渣男元素,有女生在場時他們都會顧及面子,裝成正人君子。跟同性一起時他們馬上會露出本來面目:自私、自卑、自大、斤斤計較、猶豫不決、滿口謊言、行為弱智,更重要的當然是好色而不顧後果。導演的描述很細膩很公允很真確,每次看到他們展現渣男本色,我都覺得似曾相識。

癡男怨女,戲夢人生
癡男怨女,戲夢人生

讀書與懷舊

1. 台灣著名作家王文興先生在9月28日辭世,享壽84歲。我當然有點難過,又好像很早就有了心理準備。很多年之前,看過關於作家的紀錄片《尋找背海的人》,對這位一生推祟慢寫與慢讀的文學先鋒,一直懷著敬意。這輯轟動一時的大手筆之作“他們在島嶼寫作”,第一輯的幾位傳主林海音、周夢蝶、鄭愁予、余光中、楊牧都陸續走了,身為這些電影的觀眾,我所說的“心理準備”,也真是一種複雜的情感。王文興終於也要走了。 我當然讀過《家變》,感受過當中的實驗色彩與閱讀考驗,但個人更喜歡的是早期的作品《十五篇小說》,有一個時期經常重讀〈龍天樓〉、〈玩具手槍〉、〈草原底盛夏〉,似乎很了解字裏行間的深意,讀著又讀著,又擔心自己會誤解了作者的意思。 我也喜歡王文興的散文,《小說墨餘》展現作家的文學眼界與品味,《星雨樓隨想》那種扎記式的書寫,有時他短短一句也可勝過別人的長篇大論。近年看《文訊》雜誌,總會率先翻到”銀光副刊”,拜讀王文興的“星雨樓續抄”,我讀到的最後一篇是今年7月號的〈哀樂老年〉,其中一則他這樣寫:“要不要我把過去82年,都看成是前世的事。不憂、不怒、也不喜。看成是,另一個人的,蹟事。”對我來說,那是作家最後的身影。到了晚年,他還在思考創作與人生的無限可能。

讀書與懷舊
讀書與懷舊

關心真正的問題,正視自己的病情

日前在一家大型商場諮詢電腦問題,行樓梯離開的一剎那,突然感到天旋地轉,一陣暈眩,勉強支撐開車回家即感到體溫上升,頭痛到不行,而且全身乏力,探熱的結果是超過39度。與我同行的女兒情況更嚴重,她是發燒超過40度。 根據過往三年的“特殊訓練”,遇到這種情況,當然會拿出“抗原自我檢測”來檢查一下,結果是兩人皆屬陰性,我們也就初步排除了確診Covid 19的可能。而根據女兒的說法,她在日間的課堂及興趣班都不免會遇上傷風感冒嚴重的同學,有些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較低,有些咳到聲嘶力竭,另一些打噴嚏時口沬橫飛,老師沒有可能全天候看管他們,最近不同學校都有學生集體患上流行性感冒,情況也真令人擔心。假如開始出現苗頭時沒有認真處理好,將來不幸發生大爆發受苦的也是市民大眾。 我和女兒很少一起生病,她自己推測是被同學傳染了流感,然後又因為共享一碟意粉而傳染了我。我因為頭暈腦脹,腰痠背痛得嚴重,已經沒有心情追根究底,只能躺平應對。為免濫用急診服務,我們翌日一早去附近的衛生中心求診,首次體驗既是病人又是家長的“雙重優惠”,一方面要按照各種我不太熟悉的程序接受檢查,另一方面又要在輪候時安撫女兒的情緒,醫生從我們的病徵也判斷疑似是流感,但最終還是建議我們接受正式病毒檢查,但要等到翌日早上才可看到報告。於是我們兩父女就憑著兩排“必理痛”與一些抗敏感藥,與病毒展開對抗。由於女兒病情嚴重,醫生特別開了一包“特敏福”給她。

關心真正的問題,正視自己的病情
關心真正的問題,正視自己的病情
寂然

寂然,在澳門生活的文字工作者,結集出版的作品包括小說集《有發生過》、《月黑風高》、《撫摸》、《救命》,散文集《青春殘酷物語》、《閱讀,無以名狀》等。